大家 | 杜伟生:古籍修复技术讲解·准备篇
杜伟生先生,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。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三十多年,能够处理在古籍修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。
杜伟生先生
“修复”的意思就是修整修饰修补。这个技术是人为地对古籍破损的部位进行干预的过程。当然,这个过程集中体现的是操作者的技术素质和经验的总和。作为古籍来讲,按照文化部颁布的《古籍定级标准》中规定的,是指1912年辛亥革命以前在中国出现的书。如果作为国家标准《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》中的规定来说,古籍是指1912年前写印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图书。这两个定义不一样,中间差一个词语——“中国古典装帧形式”。到网上查一下对中国古籍定义标准,是没有“中国传统装帧形式”这几个字的,说明它是把在清末道光以后出现的精装书、平装书都算在里面。所以从修复来讲,它的工作对象就是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这些古籍,精平装的书不在今天的讲座内容之内。
修书有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是准备。准备里面分几个步骤:第一个是核查;然后分解书籍,就是把书皮拆下来;最后把书叶分离。
核查登记,首先需要核查待修书的书名、册数,核查要详细,书有几叶,以及书皮、副叶;书叶是否有完整,以及是否有残损字等。以前我们做的时候就用手工去登记,很麻烦,第一行存几个字、几个半字、最后一个字存在哪几笔,都得写上。现在就方便多了,照一个照片就解决问题。
核查登记是非常重要的工作,尽管很繁琐,特别是有些书不是很破,可能登记的时间,做档案的时候要超过修复的时间,但这个工作是一定要做的。之后,登记档案信息(包括档案的编号),再就是书目信息登记,如书名、卷册、索书号、版本类型,像国家图书馆则分为善本古籍,普通古籍、金石拓片、民语图书、舆图、照片等。
然后是外观描述,比如说书签,书皮、书页的完整情况,书签就有“有、残、无”登记。像这种东西越细越好,有些东西你当时觉得不记也忘不了,可是过了若干年以后想不起来了,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。
说到书皮,现在来讲还要判断书皮的材质,有的还要检测,是皮纸、还是竹纸、书皮的颜色等等。接着就是护叶。护叶也称为副叶,就是书皮和书叶之间的空白纸。有的书没有,有的书有半叶,古籍的一叶是一张对着折,像一般看到的都是背对背对折,这算一叶,所以我这个讲座里面的一叶用的是树叶的叶,我没用平常的“页”,就想有所区别。
书芯规格,就是书芯的尺寸。就是把古书的书皮拆掉,书叶和护叶订在一起、纸捻露在外面这部分叫书芯,量的书芯规格实际上就是这本书的规格。
再就是登记书叶的数量。一般的书按“叶”算,如果是经折装的书就按“开”算,“开”就是书打开以后两面就算一“开”,这个经折装的稍微复杂一点,比如这一册里面是有若干书叶来组成的,每一叶书叶来讲一般来讲是五面,五面就是两开半。比如这册书我们现在说是有五叶,每一叶是五面,那就是五五二十五,就是二十五面,二十五面是十二开半。这就是经折装的书的计量方法,和一般的古书不一样。
书叶还要检测PH值,现在已经有了很先进的仪器。原来测这个东西很麻烦,现在有无水的,当然它的误差可能大一点,但是无损,不要再滴水。
再就是登记装帧形式:即是卷装、蝴蝶装、包背装还是线装。如果是地图的话,就登记是单幅、连张。拓片也是单幅、册页装,或者是裱轴。再下面写上送书单位,还有这书是从哪来的,是本单位藏的,还是从外头接收私人的东西。
再就是登记破损情况:
一个是破损原因,主要的破损形式;破损位置以及破损程度。按照国家古籍破损定级标准来讲,定的是五级。实际上就是轻微破损,轻度破损,中度破损、重度破损和严重破损,原来比如虫子咬的,老鼠咬的,霉蚀,或者是水浸,油渍,撕裂,磨损老化断裂,登记一下。另外,最重要的是登记它破损的主要原因,因为我们过去做档案的时候,它有一个破损就写一个,最后想总结一下,今年修这个书到底有多破,到底是几级破损,打开一看,上面写着比如虫蛀的,一检查虫蛀并不明显。所以主要破损原因要写上,要把这个原因说清楚。
修复历史,以前这本书修没修过,有些可以看出来,有的原来补过,书皮换过等等。
修复要求,这个修复要求就是把收藏图书送到你这的人的要求。当然他的要求有些和现在的图书保护观念不一样,你要跟他解释,发现有问题的话不能完全照他的要求去做。
一般来讲修复要求就是要保持原样,比如原来的书皮,原来的轴,原来的主纸,原来的折叶。
最重要的是修复方案,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一一细说了。这里面我要讲一下,在制作方案的过程中,对书的特点要了解,比如汉文书籍,我们讲的书皮包完之后要严丝合缝,从边上不能摸出来,北京话是叫“奔头”,就是额头比较高,一摸能够摸出来,这个不行。但是日本、朝鲜、越南的书是四边是要出来的,每边要大出一毫米来,而且它的书皮是硬的,要比汉文的书皮硬一些。再一个是打眼:日本、朝鲜古籍一般是五眼线,而我们的汉文古籍一般是四眼线。我们一般是天头和下脚两个比较小,中间两个比较紧。第二个眼线位置比较大,看着比较好看。而日本书和朝鲜书中间这个个眼是均分的,再一个就是用单股线,线稍微粗一点,都用单股。我们常见的汉文书基本上都是双股线。这也是不一样的。所以在登记的时候,在核查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。我们曾经碰到过,修复一部朝鲜刻本,花了很大力气,做完之后人家不满意,就是书皮按照汉文书的样子做了,所以这个要了解。
再有就是附件,这些东西虽然和书没有直接关系,但是它是书的附属物,外观的附属物,书壳、书套甚至有些残破的书套,这些都不能随手丢掉。曾经在我们的库房里发现有一个书套,明代的,非常好,结果一查是原来我们馆一部宋版书的原套,在明代的时候给它配的套,为什么跑到我们这来呢?就是在做书盒的时候,当时书库里面的人没注意,觉得这个书套已经破了,没什么用了,就给它拿下来,给做了一个楠木盒。这个楠木盒套非常漂亮,质量也非常好。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套,锦是明代的锦,清代修过,而且上面的签是袁寒云写的,本身这个套的文物价值就很高,所以像这类东西是绝对不能和原书分离的,一定要注意,千万不要在修的过程中随手扔掉、换掉。
再一个就是备注,特别需要说明,这些东西尽量地使用标准化语言,事先做好一个词库,打勾什么的就行,尽量不要用自然语言叙述,否则的话这个数据库等于没有用,你说书皮子,他说是封面,乱七八糟的不统一,到时候都没法检索。
再就是修复时间:入库、交接,开始修复以及到结束的时间。
责任人:是谁接的书,方案谁定的,修复是谁修的,验收是谁验收的。现在验收有一个国标,就是08年的国家标准。
拍照:一个是外观,一个是有破损的地方,特别是破损严重的地方一定要留下照片。再就是注意在修复过程中和修复完成之后,最破损的点都要表现出来,不能拍的破损的是第一页,等最后修复好了给人看第二页。再就是像素规定,这样便于储存和以后的使用。
杜伟生先生在中华书局现场演示珍贵古籍的修复
分解书籍,说白了就是把书拆开。第一个是拆书,现在这个线一般都不要了。当然区分情况:如果这书就一册、两册,或者这次书全大修,整个全换了,那这个线可以剪断不要了。但是有些书就是线断了你还不能随意换,比如说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好几千册,就是中间这几册线断了,你给换成新线,离得老远就看见了,不协调。像这样的话,你只能把这个线接上,哪缺补哪,原来的线不能动。
有些书的线为什么说不要了?有些老书线断一点都不要了,除了那种大部头的书。一般老话叫“陈丝如乱草”,它肯定是要完,慢慢它就腐败了。不动它还好,一拿一动就断了。所以书线一般来说可以拆。当然把那书皮起开,包角的材料要把它拿下来。包角,特别是包角的材料有的零零碎碎,这个最好你接的时候先在上面贴一张纸,把它固定一下,湿了也好拿,再一个你用的时候后面的纸还在原位置可以用。有些书角,特别是比较有价值的书,原来的书角,还得原封不动给人粘回去。再就是把护叶拿下去。
有些捻是单捻,有些是双捻,把捻剪断了,剪断之后顺方向来拿。
拿下来这个捻有个窟窿,我们古代的装帧跟我们现在的装帧形式不同。古代只是拿一个锥子打到这个纸上,这样的话,纸本身就撕了一个十字形小口,不是拿钻打的。拿钻打的话会出纸粉末,洞里没东西,这样书叶分开的时候不会互相粘。而传统订捻的时候是在几十张纸上用一个锥子去打,所以后边开缝的时候都是冲下的。这种情况下直接拿开书叶,有些书叶比较糟的话订眼的地方就撕了,所以现在先在锥眼里注一点水,拿毛笔注点温水把它湿一下,然后把书叶捻开,出一个45度的坡,这样捻开以后,它每叶湿的时候都错开了,不是窟窿和窟窿在一起,错开了,由于它原来那个纸并不缺,所以用手掌一拍就好了,有些洞是可以填的。拆完了之后还按照原装放在一起。
(书叶分离)拆的时候,有时候书揭不开,就得揭。揭的方法有这么几种,一个是干揭,湿揭,还有一个是蒸揭,还有一个是粘揭。
干揭适合于这个书受潮之后粘的还不是太结实,纸还有一定的强度,这个时候干揭是比较好的。因为干的时候纸的强度比较高,沾了水之后容易破,所以这书能够干揭就干揭,尽量让它在原始状态下。当然干揭揭不下来就得湿揭。有的用水泡个几分钟就下来,甚至有时候一喷水就下来。而有的最长的是泡了十几个小时,就在水池子里泡着。因为有些糨糊粘得特别结实,特别是年代越往前粘得越结实,因为以前的纸厚。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新疆出土的纸棺,礼拜天晚上走的时候把它泡在水里面,整整泡了一晚,等礼拜一来的时候才分开。
蒸揭,外面有很多人传的很神,这个书能蒸?确实是书能蒸的,因为纸做的时候也经过蒸煮,所以纸是不怕蒸的。但是蒸不是像馒头盖上锅盖就完了。曾经有一个单位给我打电话,说有一本书,我们揭不开,我们蒸了两个钟头还是揭不开。我说,你再蒸两个钟头更揭不开了。你都给蒸化了,全成纸浆了。蒸揭是什么?就是介于干揭和湿揭中间的一种方法。书叶干揭不行,因为粘得结实,揭不开。湿揭也不行,因为纸的强度差,一湿透一揭就揭破了。这种情况下,可蒸一下。说是蒸,其实就是用水蒸汽嘘一下。嘘多长时间?几秒钟。我们这个蒸笼连盖都没有盖,而且这个书的四边都悬空着,不能碰到笼屉。因为蒸笼用时间长了,水蒸气是黄色的,如果书碰到的话,就会蹭到书上,对书造成新的污染;包括现在用的不锈钢锅也是这样。所以就是嘘一下,这边潮了,赶紧揭一点,哪怕揭开半公分,就再嘘。比如一大本原来是50页,蒸完之后先揭成20页、30页两叠,然后再从20页里面再慢慢分开10页,一张一张蒸。如果是卷装的话就稍微麻烦一点,揭开了10公分,就垫一张纸,反着卷过来,再嘘嘘,慢慢就打开了。千万不要搁锅里一蒸就是两个钟头。
有些书叶要处理,洇、冲、浸、漂白。洇的话就是最普通的方法:就用开水,书叶下面垫着干净纸,用开水拿毛笔蘸着在书叶脏的地方划一划,马上就用干净的宣纸盖上吸水。你会发现上面粘的那张纸有个圈,慢慢慢慢把那个圈不是洗掉了,是晕开的。洗完了之后不可能像原来那个颜色,不可能雪白,除非你拿漂白粉。
再有就是冲。操作的时候上面要垫一块绢或者是一块毛巾,绢有什么好处呢?能看见下面的书叶。冲水的力量如果比较大,水壶嘴比较小,提的比较高,压力就大,有的纸一冲就烂了。为什么用绢呢?因为它是半透明的,能看见下面的纸,这点要注意。这个板稍微倾斜一点就行了,底下垫一块布,浇水时要从下往上浇,避免一冲水,书叶下滑,板上面的书叶全跑到底下水盆里。书叶要错开,书口向上,不能向下。书口向下的话,吸水后折缝里全是水,稍用力一压,书口就全冲破了。
还有就是浸,书叶太脏了,怎么办?整个这一本,或者十来页一块放在盆里去泡,如果比较脏的话,还可以拿毛笔用洗涤灵(就是咱们洗碗的那个东西)洗一下。我们以前用过中性的皂片,就是用来洗羊毛衫的东西,那个碱性稍微弱一些,对纸的刺激不大。厉害的用过食用碱,就是蒸馒头用的那个碱。但是现在尽量不要用这个,因为碱性太高了,容易毁书。
漂纸,我就不说了,因为这个对纸非常有害。过去用这个方法的,都是书铺子里的人。原来我们琉璃厂书铺子里的老师傅曾经卖过一部《史记》。当时同一个版的有两部:一个黄纸的,就是纸是黄的;还有一个是白纸的,纸是白的。结果卖黄纸本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其中两本了,就用同一个版的,那个白纸本的拿过来两册,就给染了,然后卖出去了。结果过了几个月,这两本黄纸的找出来了,原来拿走那一部缺了两册,就用这个补上了。但这两个是黄本本的怎么办?拿漂白粉漂,漂粉对纸的伤害非常大。它怎么做呢?是拿一个锅煮起来,这个水要开的,把漂白粉放进去,先把那个纸沾湿一头,在水面上拉一下就完,得非常快,拉的慢一点,这个纸全碎在锅里,所以把黄纸书又漂成白的,补到白纸本里再卖。这个染色纸,颜色不够,或者没有合适的纸,这个书是黄的,这是白的,太乍眼,染一染。染的话,一个是刷,就是直接在这个纸上刷,一张一张完成。印少的话,就直接拿刷子刷。这个量大的话就要拉,拉的话,颜色水比较多,这是一个池子,不锈钢焊的水池子,两个人拉着。这个拉的话不是在水里面,是在水面上。你们回去试一试,这个纸你开始扔到水面不是马上沉下去,它先开始浮在上面,就要这个劲就够了。如果你都泡进去,因为纸本身的纤维分布不是很均匀,你都泡进去之后,颜色比较重的地方会出一个黑点,纤维素集中的地方会比较重,就不匀了。
再有就是浸,把纸浸在池子里。一次放进十来张纸,摞在一起,一层一层的往上浇色水,不是说我要染一百张,一百张全放进去,这个不行,只能放十张多一点,十五张,弄平之后浇一次颜色,然后再放纸,每次放纸的时候要平。
这三种方式适合不同薄度的纸,刷和拉都是纸稍微要厚实一点。刷是因为用的少,就用一张两张,就刷一下。拉的话适合成批的,一次可以弄一个五十张一百张就可以。垡头那个地方专门有一家给荣宝斋染那个纸,一天几百张出来。像浸这个是薄纸,比如每平方米在4克到5克的时候,那个纸非常薄,一刷全粘在刷子上,这个时候就要用浸的方法。区别在这,不是说哪个方法好,哪个方法不好,不是这个意思。
——本文根据中华书局主办的伯鸿讲堂第6期杜伟生先生主讲《古籍修复技术》的部分内容整理
杜伟生先生著《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》
中华书局荣誉出版
相关链接
诚意推荐
《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》(全二缉)出齐 | 荐书
文内涉及相关图书,可直接点击左下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中华书局直营古逸英华文创微店品鉴
中华书局▪古逸英华
强毅 | 专一 | 前进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业务联系:010-63266123
联系邮箱:zhguyiyinghua@sohu.com